-
如何看懂AQI?
AQI的数值越大、级别和类别越高、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市民看AQI时,不需要记住AQI的具体数值和级别,只需要注意优(绿色)、良(黄色)、轻度污染(橙色)、中度污染(红色)、重度污染(紫色)、严重污染(褐红色)等六种评价类别和表征颜色。当类别为优或良、颜色为绿色或黄色时,一般人群都可以正常活动;当类别为轻度污染以上,颜色为橙色、红色、紫色或褐红色时,各类人群就需要关注建议采取的措施,在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出行时作为参考。
- 优(AQI: 0~50)
- 良(AQI: 51~100)
- 轻度污染(AQI: 101~150)
- 中度污染(AQI: 151~200)
- 重度污染(AQI: 201~300)
- 严重污染(AQI: >300)
-
AQI与原来发布的API有什么区别?
AQI与原来发布的空气污染指数(API)有着很大的区别。AQ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SO2、NO2、PM10、PM2.5、O3、CO等六项,每小时发布一次;而API分级计算参考的标准是老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评价的污染物仅为SO2、NO2和PM10等三项,每天发布一次。因此,AQI采用的标准更严、污染物指标更多、发布频次更高,其评价结果也将更加接近公众的真实感受。
-
什么是PM2.5?
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
什么是AQI?
AQI,即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
PM2.5主要危害
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
AQI是怎样进行计算与评价的?
AQI计算与评价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照各项污染物的分级浓度限值,以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各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其中PM2.5、PM10为24小时平均浓度)分别计算得出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简称IAQI);第二步是从各项污染物的IAQI中选择最大值确定为AQI,当AQI大于50时将IAQI最大的污染物确定为首要污染物;第三步是对照AQI分级标准,确定空气质量级别、类别及表示颜色、健康影响与建议采取的措施。
简言之,AQI就是各项污染物的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中的最大值,当AQI大于50时对应的污染物即为首要污染物。
-
什么情况下在看AQI的同时还要兼顾实时浓度数据?
由于PM2.5和PM10没有小时浓度标准,基于24小时平均浓度计算的AQI相对于空气质量的小时变化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当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时,市民在看AQI的同时还要兼顾PM2.5的实时浓度数据,如果PM2.5小时浓度已连续多个小时超过150微克/立方米,就应适当调整自己的户外运动或出行安排。
-
关于夜间自动监测仪器校准的说明
为保障自动监测仪器的稳定运行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市环境监测中心统一于零点至四点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四个项目的自动监测仪器逐一进行校准,校准周期为两天一次。校准期间,会产生一部分非实际测量数据,这些校准数据不参与当日AQI日报评价。
-
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实施时间上有什么要求?
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差异较大,且PM2.5等新增指标监测需要开展仪器设备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为确保各地按期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通知》,明确规定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6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新标准的分期实施要求。上海市作为第一批实施城市之一,自2012年起率先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并按照新标准要求开展监测和发布工作。
-
大气中各项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颗粒物(PM10、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船)排放、电厂锅炉、工业炉窑和生产过程、道路与建筑扬尘、秸秆焚烧、民用分散燃烧等。
SO2主要来自固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厂等燃煤燃烧,以及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生产过程。
NO2除少量来自自然界氮循环外,大部分来源于各种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包括火力发电、石油化工、燃煤工业等工业源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CO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炼钢、炼铁、焦炉、煤气发生站、采暖锅炉、民用炉灶、固体废弃物焚烧排出的废气。
O3是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经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化工生产等。
-
为什么暂时看不到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了?
空气质量新标准从颁布到实施的时间要求较紧,由于同时涉及到6项污染物,其污染成因、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加上现有监测数据尚未覆盖完整年度的气象条件,因此近阶段尚不具备发布AQI预报的技术能力。目前,环保部门正在会同气象部门共同开展AQI预报技术研究,待积累一定数据和经验后,再为公众提供AQI预报服务。
同时,在正式发布常规AQI预报前,环保部门将重点关注污染日的预报预警工作,通过短时污染预警和季节性污染提醒来弥补因空气质量预报信息缺失给公众带来的不便。一是根据污染变化趋势,及时通过网站、微博、短信、电视等渠道发布短时污染预警信息。二是在污染高发季节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提醒广大市民关注实时发布的空气质量信息。
-
新标准中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颗粒物PM10指空气中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颗粒物PM2.5指空气中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可入肺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的颗粒物很容易被吸入并沉积在支气管和肺部,引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
二氧化硫(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附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
二氧化氮(NO2)是一种棕红色、高度活性的气体,主要损害呼吸道,短期暴露可导致呼吸道疾病患者产生过敏反应、损害肺功能,慢性作用则可能会表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呼吸道炎症。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阻碍体内氧气输送,使人体缺氧窒息。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
臭氧(O3)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强烈刺激呼吸道,造成肺功能改变,引起气道反应和气道炎症增加、哮喘加重等。
-
新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取值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新标准中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取值时间是综合考虑国内实际情况和国际发展趋势,基于健康影响研究确定的,一般分为年平均浓度限值、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其中,CO和O3主要关注短期急性健康效应,故CO只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O3只规定了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环境空气中颗粒物PM2.5和PM10的短期或长期暴露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健康效应,但迄今为止,有统计学意义的健康影响研究仍以24小时暴露水平的平均浓度为依据。因此,世界各国均针对短期暴露的健康效应制订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针对长期暴露的健康效应制订了年平均浓度限值,而均未对颗粒物PM2.5和PM10的1小时浓度限值作出规定。与国际接轨,新标准也只规定了PM2.5和PM10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年平均浓度限值。
-
空气质量新标准在哪些方面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
与老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6)相比,空气质量新标准一方面提高了功能区标准要求,将三类区并入二类区,取消了三级标准;另一方面也加严了污染物控制要求,增设了PM2.5年平均、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并收紧了PM10等污染物浓度限值。
-
新标准中PM2.5浓度限值是如何确定的?
在空气质量新标准中,我国第一次规定了PM2.5浓度标准,实现了污染物控制项目与国际接轨。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PM2.5标准限值目前仅能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阶段目标值接轨,故PM2.5二级标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确定为35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